《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方案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05-08   浏览次数:10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文件的通知要求,突出实践育人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地位,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

二、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初步形成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线上线下课程互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共生的一流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在参观走访中了解历史、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民情;在实践中勇于创新、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二)具体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理论支撑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思政课教学从知识掌握到价值认同的教学目的。

2.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参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对国情社情的观察理解能力、调研分析能力;对历史阶段、社会现象的辩证考察能力、全面分析能力;对国家政策方针的学习理解能力、宣传践行能力。

3. 情感和价值目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增进家国情怀,提升民族主体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坚定理想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际行动投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社会实践中。

三、建设内容

  (一)课程内容设计

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设计社会实践主题,确保课程内容的思想性、时代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形式创新

采用多样化的课程形式,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访谈等,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师资队伍建设

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社会实践课程指导教师。

  (四)资源平台建设

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资源和学习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社会实践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五)评价体系构建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引入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实践单位等,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实施步骤

  (一)调研与规划阶段

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和需求分析,明确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建设方向和目标,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

  (二)课程开发与试点阶段

组织教师团队开发社会实践一流课程,选取部分专业进行试点实施,收集反馈意见并进行优化调整。

  (三)推广与普及阶段

在试点基础上,将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推广至全校各专业。

  (四)评估与总结阶段

定期对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进行评估与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成立思想政治社会实践课程组,负责统筹规划和协调推进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政策支持

依据省级、校级一流课程建设标准,制定相关政策文件,为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建设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三)经费保障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确保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有足够的经费支持。